贺龙与林彪结怨始末
贺龙对林彪婚恋持支持态度。
“这些小知识分子太过轻狂,竟以损害他人声誉来提升自己,真是该好好教训她一番!”
“老总,我给您介绍一位女士,她与叶群相识。她名叫薛明,来自河北霸县,是天津的一名女学生。她曾参与‘一二九’运动,并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战爆发后,她投身抗日群众工作,带领一支青年女子抗日宣传队,从北平、天津出发,历经山东、南京,直至江西,沿途开展抗日宣传。1938年,她通过新四军江西办事处引荐,来到延安,并在中央党校及女子大学学习。之后,她前往清涧工作,成绩斐然,当选为县参议员,后调任中共延安县组织部部长,成为西北局重点培养的妇女干部。据说她对叶群十分熟悉,您不妨与她一见。”
听闻他们的提议,贺龙稍作沉思,便认同了此举。他心想,若能促使薛明对叶群进行一番批评,以助林彪一臂之力,亦是善举一桩,于是便默许了。
1942年春的一个星期天,贺龙司令员在陪同人员高岗与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的引导下,抵达了薛明的住所。王丕年热情地说:“贺龙司令员亲自前来探望我们了!”高岗随即向贺龙介绍道:“这位便是薛明同志。”
薛明对贺龙的突然造访感到困惑,心中略感拘谨,于是轻声唤道:“贺司令员!”贺龙对此微微颔首,与薛明热情握手,随后解释道:“今儿是个星期天,我与高书记特地来此走访,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。”
高岗语气坚定地吩咐:“薛明,面对贺老总的询问,你必须如实详述情况!”
贺龙询问:“你与叶群是否相识?”薛明回应道:“确是朋友,只是最近联系较少。”
贺龙与薛明
“不恰当!”贺龙继续说道:“那你是否可以转告她,若是喜欢林彪,便应与他结为连理;若不喜欢,则不应写信,也不应张扬,明确拒绝。请告诉她,这是我的建议。老革命家历经风雨,出生入死,好不容易想找个妻子,却遭到嘲笑和戏弄,这难道不是不道德的吗?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,喜欢就喜欢,不喜欢就放手,你觉得呢?”
薛明郑重其事地表示:“我完全赞同贺老总的看法,这件事宜由我来负责。”
贺龙笑着说道:“话到此处便止。我深知你在清涧的工作表现卓越。”
高岗接过话题道:“这里的进展颇见成效啊。薛明,请你简要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情况。”随后,薛明详细汇报了延安的组织和妇女工作。王丕年随后安排了午餐款待大家。在告别之际,贺龙询问薛明:“我听说你是天津人?”薛明回应说:“我离天津不远,是霸县胜坊镇的人,曾在天津求学。”
贺龙笑着说道:“我有一位擅长烹饪的厨师,他能制作地道的天津狗不理包子,您不妨去品尝一番,感受一下是否正宗!日后若是有闲暇,不妨来我家做客。”高岗巧妙地带着几分玩笑意味对薛明说:“咱们熟悉了,今后不妨常来总经理那儿走动走动。”
薛明遵照贺龙指示,特地与叶群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,将贺龙的见解详尽传达。
自贺龙与薛明相识以来,历经一段时间的相知与相惜,两人在8月1日喜结连理。中共中央及西北局的高层领导,诸如任弼时、林伯渠、高岗、陈正人、张帮英等,以及王震、李井泉等昔日战友纷纷前来道贺。数日之后,毛泽东在贺龙的陪同下莅临贺龙驻地,接见“战斗篮球队”的队员们时,亦向贺龙与薛明表达了诚挚的祝福。
1942年二月,中国共产党启动了“整风运动”。在此过程中,薛明与叶群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,冲突亦愈发激烈。
叶群
叶群,本名叶敬宜,后更名为叶瑾,系福建省福州市人士。她与薛明同是天津市三八女中的校友。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叶群随天津第二批南下的学生队伍抵达南京。得益于亲戚的引荐,她得以加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,成为一名播音员。此后,她又加入了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,与该班内的国民党军官保持着复杂的关系。此外,她还积极参与了“三青团我们成功举办了以“一个党、一个领袖、一个主义”为主题的演讲竞赛,持续地向国民党传递这一理念。CC系特务组织所办之“战斗”壁报及其他类似投稿,引起了党组织的关注。于是,薛明同志与叶群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,对其先前行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。在薛明及其他同志的支持与协助下,她们于1938年一同从江西南昌迁至延安。抵达延安后,叶瑾改名为叶群。1942年,叶群与从苏联疗养归来的林彪在延安相遇,两人由此开启了恋爱关系。
林彪历经两段婚姻:1927年,在父母之命下,他与一位妻子结为连理,婚礼翌日,林彪便离家远行。长征抵达延安后,林彪在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期间,结识了一位名叫刘新民的女学员,后改名为刘梅。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,并于1938年冬季一同前往苏联就医。彼时,他们育有一女,名林小琳。然而,因感情出现裂痕,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婚。1942年年初,林彪自苏联归来,抵达延安,并于同年7月1日与当时就读于延安女子大学的叶群喜结连理,此为林彪的第三次婚姻。
1943年春季,延安的整风运动进展至对照检查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键阶段。薛明,鉴于对叶群的熟悉,秉持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,于某日邀请叶群至家中,以诚挚的态度向她开诚布公地说:“我们同为共产党员,当前正值整风运动中的审干阶段,我期望你能主动向组织坦白,未完成入党的相关手续,你的介绍人是谁,你在南京时期的种种行径,以及与国民党教官及丰城县县长等人交往的细节,务必如实详述……”
叶群闻言脸色骤变,厉声质问道:“你们想干什么?趁着林彪不在,竟敢如此对我?你们竟要置我于死地!”随后,她泪水涟涟,哭闹不止,甚至在地上翻滚打滚,肆意撒泼。
薛明原本意图耐心地劝导叶群,主动向组织坦白她的历史问题。然而,目睹她那副态度,薛明不禁心生怒意,遂言:“既然你执意不愿交谈,那便随我一同前往组织部,身为党员,面对党组织,理应有所交代。”说罢,他即刻将叶群引领至中组部,那里,王鹤寿亲自出面接待。
叶群一见到王鹤寿,愈发悲痛欲绝,哭声愈发凄厉,她大声呼喊:“她竟说我诸多不堪,恶意中伤。”
薛明语气坚定,理直气壮地宣称:“这并非无端造谣,我手头有详尽的揭发材料,列举了诸多问题,请组织审阅。”话音刚落,他便将材料递给了王鹤寿。
鉴于叶群是林彪的配偶,王鹤寿未便轻率发表意见。他接过信件,郑重地告知薛明:“待我审阅完毕,还需向上级进行汇报,你先行回去。”
“在这场大规模的运动中,有所怀疑并予以揭露是合理的。事情已至此,公开透明,不必过分担忧,交由组织调查即可。”
林彪与叶群
“他妈的,老子在前线拼死拼活,你们却在后方干涉我的私事……”他将怒火发泄在贺龙身上,与妻子叶群将这笔账记在了贺龙和薛明的名下。
除此之外,贺龙担任延安联防军司令员之际,毛泽东曾向他提及林彪过往的一些往事,诸如抗战初期林彪不愿将部队留在延安的决定,以及林彪在洛阳接受蒋介石接见时的举动等。然而,不知何故,这些话最终传至林彪耳中,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结。自此,林彪与贺龙两家的关系变得纠葛难解。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林彪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企图将贺龙置于死地的关键历史动因。
贺龙夜见林彪
1966年9月10日的上午,贺龙驱车直抵人民大会堂,于东门下车后,步入浙江厅。此行乃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——“你可以登门拜访,征求一下同志们的意见”——专程拜访林彪,以听取其意见。
地毯、沙发以及四周的帷幕均选用浅绿色调,使得整个空间洋溢着宁静的氛围。日常照明仅保留几盏小型灯具,厅内光线显得昏暗,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私密的环境。
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,贺龙步入浙江厅。厅内光线昏暗,一时让他感到不甚适应。林彪上前与贺龙握手,贺龙却见林彪因畏惧阳光,终日居于幽暗之中,脸色苍白得令人乍惊。他早已听闻林彪对光、水、风均有忌讳,今日亲眼目睹,竟未曾想他恐惧至此。
两人落座于沙发上,工作人员递给贺龙一杯茶水后便迅速退去,会客厅内仅剩下林彪与贺龙二人。一番寒暄之后,贺龙便将此行的目的娓娓道来,他语气诚挚地说道:
“林总,我今日拜访是想请您对我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。”
林彪带着虚伪的微笑说道:“贺老总,我对您并无异议。”
“不,林总,难道真的毫无所获吗?”贺龙执意要聆听林彪的见解。
静默片刻,林彪似是猛然忆起某事,以不经意的姿态道出,却暗藏威胁之意:“言及此事,纵然微乎其微,却也关乎重大。关键在于,今后务必留意,明确支持何人,反对何人。”
简短数语便将他对贺龙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:贺龙啊,若你选择站在我这边,与我同行,你的困扰便会减轻;而若你选择反对我,你的麻烦则会加剧。一句话,你的困境与否,完全取决于你对我林彪的立场。
林彪既已将问题公之于众,摊开了他的底牌,贺龙自当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。他回想起往昔,毛泽东曾与他谈及对林彪的见解,以及林彪以卑劣手段将罗瑞卿扳倒,而今又指使吴法宪等人策划阴谋,阴谋竟然波及到他的头上。我怎能与这类玩弄阴谋诡计的卑鄙小人同流合污?贺龙微微一笑,神态自若地言道:
“林总,历经革命多年,我对立场的选择与反对,您应当一清二楚。凡是对党中央、毛主席持反对态度者,我必反对;而拥护党中央、毛主席者,我则全力支持!”
寥寥数语,却将贺龙同志始终如一地对党忠诚、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、对人民深切拥护,以及他拥戴毛泽东同志时那种光明磊落、坦荡无私的胸襟,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贺龙
贺龙的话语,气势磅礴,言辞分量沉甸甸,直指林彪长期不愿触及的内心隐痛:在红军面临困境之际,林彪曾对红军的未来流露过悲观情绪。鉴于此,毛泽东曾致信林彪,信后更名为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,明确对他进行了批评;遵义会议之后,林彪又公然质疑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,主张他人接替;抗日战争爆发,林彪亦未表明立场,支持毛泽东留下部队保卫陕甘宁。每逢革命的关键时刻,林彪总是与毛泽东的步调不一致。因此,尽管贺龙并未直言点破,他的话语却令林彪心惊胆战。
鉴于双方缺乏共鸣,言辞未能投契,谈话至此陷入僵局,贺龙遂不慌不忙地起身离席。
这场对话表面上风平浪静,缺乏激烈争执的火药味,然而,贺龙与林彪终究是面对面地摊开了底牌。林彪曾精心策划对贺龙的诬陷,意图在获得毛泽东的赞同后,迫使贺龙屈服。然而,他未料到贺龙不畏权势,正气凛然,难以屈服。此刻,林彪终于领悟到,要得到贺龙的支持,与他同行无疑是绝无可能。于是,他转而变本加厉,密谋实施一系列针对贺龙的迫害行动。
在林彪、江青屡次诬陷之下,毛泽东对贺龙的信任逐渐发生了动摇。
1967年2月3日,毛泽东在与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的会晤中坦言:“我国军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。比如,贺龙身为政治局委员,罗瑞卿则是书记处书记兼总参谋长。”“……以杨成武为例,他当时担任代总参谋长。总参谋部下辖多个部门,其中一位作战部的部长和副部长曾联名撰写大字报,意图将他打倒,此事正是由贺龙所发起。”
1966年12月,周恩来同志与受其庇护的陶铸、陈毅、贺龙等同志(前排右四)一同出席了批判大会。
“贺龙的问题严重,必须立案审查!”江青、康生、陈伯达、谢富治均对叶群的提议表示赞同,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。
9月11日,江青、康生、陈伯达与叶群联名提交了一份报告,呼吁设立专案组对贺龙展开审查。该报告在林彪审阅后,随即呈递至毛泽东。报告内容指出,贺龙在政治历史问题上存在严重问题,且涉嫌阴谋篡军、反党及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行,亟需成立专案组进行深入审查。建议由康生担任组长,杨成武、叶群担任副组长,办公室设于军委,并从军队中抽调10名干部组成专案组。
9月13日,毛泽东作出批示:“同意”。同日,贺龙专案组正式宣告成立。
“贺龙专案组”的成立,标志着贺龙落入林彪与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控制之下。自此,他们得以“名正言顺”、公开且大张旗鼓地对贺龙进行迫害。
“二办”下辖九个主要专案组,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贺龙与彭德怀领衔的两个专案组。然而,彭德怀自八年前庐山会议以来已被免职,沦为“死老虎”,因此,军队中最为关键的案件无疑是贺龙专案。鉴于此,林彪、江青对此案尤为关注,并投入了强大的力量,由康生亲自负责督办。
“贺龙不仅属于国民党,更是土匪出身……”
5月20日,毛泽东在京接见学习班成员时,首次公开宣布不再支持贺龙。他明确表示:“起初,我对他抱有支持,但随后得知他涉嫌阴谋,与成钧等人合谋进行颠覆活动,因此我决定不再保他。”
有了毛泽东这句话,康生控制的“ 中央专案组6月14日,一项紧急决定迅速出台:贺龙的监护责任从中央办公厅转移至“中央专案审查小组”第二办公室,其身份亦随之转变为专案审查对象。自此,周恩来失去了对贺龙的庇护,贺龙彻底陷入了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掌控之中。
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